14 「發菩提心」

陳大正老師法語薪傳 (第十四篇)

 

作者: 陳大正老師      日期: 2022.10.08

 

~ 發菩提心 ~

 

發菩提心無法一蹴可幾,需要慢慢地建立菩提心的根基,最好的方式就是進入他人受苦的世界,也唯有進入他人的脈絡裡,我們才有可能真正的感受到,有些苦不是我們自己的生命經驗所能夠理解的。藉由他人生命受苦的示現,我們會升起「不忍」與「不捨」,再加上佛法智慧的理觀,此時菩提的種子就會慢慢地發芽。這20年在諮商聆聽個案生命的苦,在安寧病房兩年與臨終者的對話,以及上課與大家的對話,對我來說都是很重要培養種子的因緣。但我仍經常感受到過去世滅色取空的出離種子不時的拉扯,這也是我要借自己的經驗奉勸大家的,因地的發心很重要,如果可以,一開始就要發菩提心。

 

但我剛剛提到的建立菩提種子根基的方法,要注意兩個事項:

 

1.自己此生不能太苦,因為如果你的生命全然是苦難,你很難把焦點放在他人的苦身上,會覺得自己才是世界最苦的,此時對他人很難產生慈悲心。所以福慧要雙修的原因在此。除了學習智慧,還是要修福報。如果你目前生命是很苦的,要先想辦法解決目前自己的苦境,這個我們已在初階到禪修都教導各位轉化心的方法。

 

2.進入他人生命苦的世界,要先具足正知和助人的藝術,不然會很容易被他人的苦難拉下去,造成能量耗竭,彼此糾葛。所以,我們在家族排列中,不斷地教導各位關於同意、平衡的助人藝術。以及在禪修課程,教導大家一心三觀的正確理觀,都是在協助大家正確的看待世間的實相和現象。

關於菩提心在日常生活中運用部分,我再跟大家補充一下。所謂的慈悲行就是身、口、意的對象,都以增益他人為主要的目標。特別是身、口這兩個部份。

 

譬如說,當今天你要說一句話,或做一件事,你第一個要思考的就是這些言語和行為對他人會不會有幫助(主要指的是減少他們的恐懼,增加他人的正知見)?如果你要做、要說的存粹只是為了自己感受的滿足,那麼它就不必然一定要進行,包含跟他人的互動、聚會、對話、文章等。以這樣的原則進行慈悲行,也比較容易讓我們收攝攀緣的心,不迷、不取、不動。

 

我們每天都會碰到很多的事情,而這些事情對我們來說到底是業力還是願力,還是以我們對這些事情的回應來做決定。如果我們只是對這些外境做一些反應,然後放下它,那麼我們就只是在處理業力。但是如果我們在遇到這些事情後,像透過反思,然後在適當的場合,分享自己的覺察讓他人學習,那麼這些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就是一種示現,一種成就他人的菩提願。

 

這也是為什麼我常希望各位可以多多把學習的心得整理、思考與回饋給共修的同學。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