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陳大正老師法語薪傳 (第十六篇)

 

作者:陳大正老師     日期: 2022.10.26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釋文

 

幾乎所有的人都對於《心經》耳熟能詳,即使不是佛教徒很多人也都能背誦一、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是《大般若波羅密多經》六百卷的心髓精要。玄奘大師的譯本全文才260字,卻道出解脫自在的密鑰!雖然《心經》文字精簡,但其內涵卻甚深廣大。因此,我想藉由我個人微薄的理解,分次在解、行二門上談談這部經義。希望能對初學者有些許的助益。

 

首先,很多同學在修行上都很精進,持續每天做定課,而其中《心經》就是每天必誦的經文。但各位一定要有正確的觀念,經文是「緣」於佛陀平常對弟子所宣講的宇宙人生真理,後由弟子集結而成。也就是說,如果只是純粹的讀誦,而不懂得其中的道理,這叫結緣式的念佛。就如同有一帖好藥,你每天只是不斷地唸藥名而不服藥, 這樣並不會對你的病況有所幫助。所以聞、思、修(聽聞、思惟、修證)就是解、悟一部經典必要的步驟。

 

今天先跟各位談談《心經》開頭的四句。這四句也正是此經的精髓,後面的經文都是從這四句所開展出來的。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我上課的時候經常說,生命以苦為基底。不管是從遍三界的苦:「苦苦、行苦,壞苦」,或者從「苦苦」細分的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五陰熾盛、怨憎會、愛別離苦,我們都因為這些苦的逼迫而不得自在。最重要的是,這些苦是遍欲界、色界、無色界。只要你還沒有解脫生死輪迴,即使福報再大的天人也要受這些苦的逼迫。

 

但這四句經文的最後一句竟然告訴我們「度一切苦厄」!如果真有這樣的事情,難道你不會睜大眼睛想要了解是誰?他做了什麼樣的事情?這些事情產生了什麼樣的結果?為何可以度一切苦厄呢?

 

《心經》頭四句的經文就是在回答上面的問題!之後的經文就更深一層的談論這些可以度一切苦厄的方法是什麼樣的內容!

 

所以,現在我們回到第一句的經文「觀自在菩薩」,在鳩羅摩什的譯本是翻譯成「觀世音菩薩」。也就是說,頭四句的經文就是觀世音菩薩的修行法要(耳根圓通法門)。而為什麼玄奘大師要特別翻譯成「觀自在菩薩」呢?正因為觀世音菩薩所修的這個法門,最適合末法眾生來修持(見《首楞嚴經》25圓通)。我們都可以像觀世音菩薩一樣得自在無礙,度一切苦厄!

 

觀世音菩薩所修行的法門,就是接下來的「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得到的行果就是「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般若」就是智慧的意思。在佛教中能稱之為般若的,一定是與生命的實相相應。「波羅蜜」指的是到彼岸,也就是從我們凡夫的生死此岸到達解脫(不受輪迴)的彼岸!而要能夠解脫,就要靠前面的般若智慧。這智慧簡單的來說,就是「我空」(沒有一個“真實不變”的我存在)、「法空」(也沒有一個“真實不變”的身、心、世界現象存在)的真理。所以,觀世音菩薩是藉由了悟我空、法空的真實義,而能夠了脫生死,不受輪迴假象的束縛。

 

更進一步的探究,觀音菩薩在修證的過程,以「深般若」作為因地的修行。為何叫「深般若」?因為這三個字代表深入智慧的「過程」,也就是透過「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這三個聞、思、修的過程來證悟諸法實相。這三個剛好也是我們末法眾生可以依循的次第。

 

我們一開始透過佛陀和古師大德所傳下來的經典、論述與經驗分享,讓我們獲得對實相的理解,正所謂「欲知山上路,需問過來人」。這種的文字薰修,可以建立我們理觀和修行的地圖,讓我們未來在真正上路的時候不會迷路(起顛倒),這就是文字般若。

 

當俱足理觀之後,就開始修證的道路。此時就需要「觀照」的智慧。觀照是先放下再提起的過程!以「空觀」的智慧照了世俗ㄧ切是因緣假合,緣起性空,如夢如幻,執著不得,也抓取不得,因此放下執著和主宰結果的意圖。再以「假觀」的智慧,照了世間萬物雖然體性為空,但卻有現象上的隨緣作用,一切的現象依我們過去造作的業力因緣尋業發現。因此,我們直下承擔此生角色該負的責任,該懺悔要懺悔,該放下要放下,該寬恕要寬恕。最後再匯歸一念心性,同時俱足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的中道義。這就是以空觀、假觀、中觀的「觀照般若」進而達到對諸法真實義的智慧(實相般若)。透過這樣的體證,來究竟解脫(波羅蜜)。

 

~ 待續(時間關係,更新的速度不會太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