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類Article
癸卯新展望 吳慕亮敬題
癸卯新展望 吳慕亮敬題
歲首陽和氣象融,道迎桃李蕩春風;
登樓設案祈災退,國泰民安百業豐。
蓋「除夕」者,乃歲末之最後一天夜晚。歲末,亦稱歲除,意為舊歲至此而除,另換新歲。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則屬歲除之夜含意,又稱;「大年夜,或除夕夜及除夜。」故時值年尾,最後一晚之稱。除夕,除舊佈新、闔家團圓、祭祀祖先之日子,與清明節、中元節、重陽節,則屬吾國民間傳統之祭祖大節。除夕,于國人心中具有特殊意義,此年尾最重要之日子,漂泊再遠之遊子亦須趕著返鄉和家人團聚,並於爆竹聲中辭舊歲,煙花滿天迎新春。
旋以,「歲」之最末,稱為「歲除」,當晚謂之「除夕」。它與新歲首尾相連,謂之「歲窮月盡,挨年近晚」,係新一歲之前夕,乃除舊迎新之重要時間交界點。除夕因常於農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日,故稱該日為大年三十。歲除之日,民間尤為重視,家家戶戶忙忙碌碌或清掃庭舍,除舊佈新,張燈結綵,迎祖宗返家過年,並以年糕、三牲飯菜及三茶五或素菓暨酒奉祀。故知除夕自古則有祭祖、守歲、團圓飯、貼年紅、掛燈籠等習俗,流傳,經久弗息。受中華文化之影響,除夕亦漢字文化圈國家以及世界各地華人華僑之傳統節日,寸楮略述如後!
慕亮考之,除夕,源於先秦時代之「逐除」,含有驅趕掃除及逐疫之意。昔讀《呂氏春秋.季冬記》:「命有司大儺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氣。」東漢.高誘,《注釋》:「今人臘歲前一日,擊鼓驅疫,謂之逐除是也。」即古人於新年前夕,擊鼓驅逐邪鬼。「除夕」一詞,首見西晉周處《風土記》:「蜀之風俗,晚歲相與饋問,謂之饋歲。酒食相邀為別歲。至除夕,達旦不眠,謂之守歲。
除夜祭其先,竣事長幼聚飲,祝頌而散,謂之分歲。」後歷唐宋相襲,並沿襲至今。《風土記》,復有除夕之夜燃放爆竹以「辟邪驅鬼」(即「年獸」)之記載。《呂氏春秋.盡數》:「故巫醫毒藥,逐除治之,故古之人賤之也,為其末也。」《韓非子.解老》:「鬼祟也疾人之謂鬼傷人,人逐除之之謂人傷鬼也。」《周禮.夏官.方相氏》:「『方相氏掌蒙熊皮,黃金四目,玄衣朱裳,執戈揚楯,率百隸而時儺,以索室驅疫鬼』,此之謂也。」唐.李延壽撰《南史.曹景宗傳》:「為人嗜酒好樂,臘月於宅中使人邪呼逐除,徧往人家乞酒食。」
除夕與清明、盂蘭、重陽,則屬中華傳統節日祭祖之四大節慶。叩拜祭祖先之外,吃年夜飯,放鞭炮等,亦無曹常見之習俗。傳統上於大年夜當天之中下午必於門邊貼上新之春聯,有部份貼窗花、掛燈籠,烘託喜慶之節日氣氛。故年夜飯,又作:「團年飯。」南北方用飯習俗各殊:因除夕正值冬天,北方人常於飯桌中間設置火鍋,稱之「圍爐」,北方年夜飯菜色中,包括:水餃、嘉魚、年糕、長年菜等。鄙人年青時曾隨侍韓老前人雨霖公學道及練三才劍於彰邑福山仙居,若逢除夕夜,蒙獲韓公垂青寵召,則驅車前往共享年夜後,故略知一二也。
對北方人而言,因水餃狀似金元寶,有「富貴」之意;嘉魚,此道菜弗能吃完(持齋茹素者,咸以素魚代之),因「魚」和「餘」同音,有「年年有餘」之吉祥徵兆;年糕,則有「年年高昇」之意;吃長年菜,則有「長壽」之意涵。華南葷食者,則多有雞、燒肉、髮菜、蠔豉(由生牡蠣曬乾而成之海產)等,因「髮菜蠔豉」與「發財好市」諧音,藉以生意興隆,討索吉祥之意。江南之典型為「年夜飯必有魚,豐盛湯鍋」。傳統之年夜飯向屬自家準備,惟近年社會型態轉變,有家庭弗再自己準備,而訂購外賣年菜,或舉家改至飯店、餐館吃年夜飯。
年夜飯過後,家族長輩必發壓歲錢給予晚輩,以紅色之信封袋包裝,故稱:「紅包。」古時亦有以紅線將一百个銅錢串成一串,外形類似麥穗(麥子所結之果實),表示「長命百歲」,蓋其說法,則「歲」與「穗」同音之故。發壓歲錢後,闔家團聚,歡談通宵達旦,並有守歲之習俗。吾曹中國或臺灣人之除夕夜,象徵舊年結束,新年肇始,忘卻既往不遂順之回憶,重新創造美好之時光,全球華人於各自家族中喜樂守歲,並祈以展望新之未來。特此爰錄南宋詩人方嶽之〈除夕〉七言律詩,上平聲十一真韻,以作結語,聊以供參,元亨利貞(三稱)!
南宋方嶽 除夕律詩
生菜春盤草八珍,燈前殊未覺家貧,
幾多荼壘中間事,第一屠蘇最後人;
衰病不圖今夕健,須臾又是隔年春,
東風自此無閒暇,萬里乾坤一夜新。
天運壬寅虎歲將盡之除夕己卯吉旦夜 玄魁子吳慕亮敬於風城笑傲山房牖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