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法語》薪傳
我經常說,死亡是教育的一種過程。它是大部分的人,都不願意或不敢去碰觸的議題,但卻也最容易讓人在很短的時間內,從不得不的狀態中,領悟唯有真正的放手,才是生死兩安最好的態度。
幾乎所有的人都對於《心經》耳熟能詳,即使不是佛教徒很多人也都能背誦一、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是《大般若波羅密多經》六百卷的心髓精要。玄奘大師的譯本全文才260字,卻道出解脫自在的密鑰
「善終不是頭腦上的理論,而是我們寓居於世意義上的實踐,它讓我們在與這個世界告別的時候,知道我們來過,也善待過這個世界!」 ~ 陳大正
發菩提心無法一蹴可幾,需要慢慢地建立菩提心的根基,最好的方式就是進入他人受苦的世界,也唯有進入他人的脈絡裡,我們才有可能真正的感受到,有些苦不是我們自己的生命經驗所能夠理解的。藉由他人生命受苦的示現,
「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心。也就是,除了自己成就正等正覺的無上智慧外,同時也要幫助一切的眾生,脫離輪迴苦境,了知一切諸法實相。
1.在家族系統排列中,有一種常見的動力,稱之為"認同"。因為認同,就容易產生揹負或重現他人命運的情形。譬如一個跟母親有很深的連結的人,當他(她)見到母親的婚姻或生命是受苦時,因為對母親的愛和歸屬良知,
老師,雖然我每天早上都有告訴自己以愉快的心情面對人事物,但最近我真的好累,工作也是超量,家中也有很多的事情,所有的事情都要我自己來,我要如何安住?
問:請問老師,關於學習身心靈,應該廣泛的學習還是一門深入?
1.從心理學的層面: 「察覺」是藉由觀察來產生覺知,並以這個歷程來獲得某些理解。而「覺察」,是藉由升起的感受來觀照、來體察為甚麼會生氣? 怎麼會現起煩惱? 這個煩惱是從哪
每一個人對於重要他人關係,有一個次序,那就是: 自己、伴侶、兒女、父母。這個意思是說,如果我們為了後面的次序而犧牲掉前面的次序,則稱之為「越矩」。越矩通常都會帶來失敗和痛苦的結果,所以我在上「家族排列
問:請問老師,我已經知道了生命一切現象是循業發現,但在日常生活中還是會常常隨業流轉,如何練習保持覺照能力,而不在事後後悔?
問: 如何面對別人或環境一再給予自己受苦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