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類Article
15 你“今天”善終了嗎?
陳大正老師法語薪傳 (第十五篇)
作者: 陳大正老師 日期: 2022.10.16
「善終不是頭腦上的理論,而是我們寓居於世意義上的實踐,它讓我們在與這個世界告別的時候,知道我們來過,也善待過這個世界!」 ~ 陳大正
~ 你“今天”善終了嗎? ~
說到善終,一般人直覺想到的就是一期生命結束的狀態!對於善終,每個人的定義和期待都不同,但大部份都不外乎希望能夠在最後的階段可以不受身體或心靈上的痛苦。這幾年在教導生死療癒的經驗中,我認為善終應具備以下的條件:
一、 將遺憾減到最低:一個人如果能夠像阿羅漢一樣「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當然是最好。但是大部份的人一生中,總有很多事是帶著遺憾和不圓滿的狀態。但如果我們能夠在生命結束之前,盡力地處理這些遺憾、疚責,那麼仍可謂之善終。「四道人生」是我們最常使用的方法,正確的道謝、道愛、道歉與道別對臨終者和家屬來說,都是一種將遺憾減低的最好方法,也透過這個過程,我們發現原來在「不捨」裡也能「得」到一些禮物。這四道人生的意義包含了感恩、連結、懺悔與放下,因此臨終者除了與親人朋友進行這哀悼的過程,還需要對自己的色身和所寓居的世界也進行四道人生才算比較完整。除此之外,遺囑、遺願、臨終身體的醫療對待、身後事的交待都是減少遺憾該做的事。
二、為此世的自己感動:人是自我解釋的,世界對你的意義和相貌,都來自自身對世界開放了多少。你用什麼態度與器世間交流,它就對你開顯什麼。因此在臨命終時,你能否對自己這一期的生命感動,其實就代表著你是用什麼樣的態度存在。感動能讓我們感受此生生命是豐富的,它充滿著意義感,因為我們是用愛或慈悲來與世界交流。為自己感動不見得要做出多偉大的事,而是當我們願意與客體(眾生或世界)在施與受之間充份的交換彼此的愛,那麼感動便會油然而生。麥哲倫曾說過一句話很棒的話:「當有一天我離開這世界時,這世界會比我來的時候更美麗,因為我愛過。」
三、用善的方式影響了一些人(留下善種子):一切存在的終究會死亡,而在死亡中去滋養依舊還存活的。一個人能用善的方式影響他人是很美的一件事,家人、朋友或他人透過我們的教導、示範、人生經驗,而對一己的態度或價值有正向的改變。這樣的影響,也是一種生命概念的延續,身體雖死,但精神種子卻以另一種方式展延。
四、對於生命實相的探索(靈性上的追求):當人的年紀越大或身體衰敗的時候,很容易發現外在俗世的事物和價值無法真正的滿足我們、無法讓身心得到安頓。因此,如果有機會思惟生命的終極義涵對善終是不可或缺的一個要素。生命從何而來?又將何處而去?雖然每個人的追尋的方法和答案不盡相同,但是當你踏出尋根的第一步時,在世存有的深度和價值會變得不只「無奈的被拋擲到這世界」這麼令人無法安住。
五、對臨終受苦的感受保持正念:煩惱總是來自於過去的印記或對未來的恐懼,「正念」正好可以幫助我們將焦點收攝回到當下,不批判,帶著自覺,而且盡可能的專注與友善。在臨終時,身心的荼毒不是健康時的人能夠想像的,這裡面包含著身體的折磨、對世間情愛的放不下、對未知死亡的恐懼等等。而正念可以讓我們保持在剎那剎那的每一個當下片刻,不對現前的情境起太大的反應。這一部份我認為是善終最重要的一個元素,只是正念的保持並不容易,它需要花很多的時間來練習,因此在平常時就需要有這樣的習慣將放逸的心收攝回來。
六、為來世做準備並保持信心﹕死亡的過程代表的是與這世界關係的斷裂和消融,原先我認知的這個「者」的角色無法再繼續,所有的未竟事務也沒有再完成的可能性。人最後的目標就竟是什麼都不存在的「死亡」,這樣的空無對人來說是無法忍受的。因此不同形式的永恆存在,對臨終時心的安頓就變得很重要。各種宗教對這種續存的形式雖然不同,但都帶給我們在生前為祂做準備的可能性。能堅信生命不只是肉體,並對這想法保持信心,對善終的安頓依止有決定性的關鍵。
雖然上述的條件,是給一個人臨終時能夠善終的建議,但是筆者認為這些建議不應該只是在生命末期時才檢視,而是應該當作每天思惟的功課。因此,我的題目是:你“今天"善終了嗎?我們應該每天睡前(一天的臨終),都問問自己今天這善終六要做的如何?如此,你會發現你每天的生命都如同新生般的美和充滿可能性。
一、我今天在對人或對事上,是否正確的表達了我的感受和謝意,將遺憾減到最低?
二、今天的我,為我的付出,或世界對我的恩賜感動了嗎?
三、我今天留下了善種子嗎?
四、除了世俗的事,我今天有留時間給自己的心靈嗎?
五、面對社會、外境的紛亂,我是否能保持了正念嗎?並用「不迷、不取、不動」的態度面對。
六、我為明天做好了準備並保持正向的信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