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類Article
【瑜伽經典故事】專欄 臥英雄式的故事(下)彼士瑪老祖父的教導
有人說,命運的悲劇性來自於「選擇的必然」。希臘悲劇和莎士比亞,都喜愛呈現人類處境的本質,芸芸眾生「面對命運時」「英勇且徒勞」的戰鬥,讓角色總是在「較小的惡之間」或在「一種善與另一種善」之間掙扎與抉擇。但是經典中的故事,無法單以文學層面去解釋,因為他們不是故事,而是靈性知識;無論是悲劇或是喜劇,都是神安排靈性回歸的道路。
彼士瑪決定離世的消息傳出後,除了潘度王子們和奎師那,宇宙中所有善良的偉大靈魂,包括半神人中的聖人、婆羅門和君王都來到了現場,眾人不僅視他為英雄,更因為他在靈性上的純粹而有著極大的尊敬。彼士瑪的教導除了見於《摩訶婆羅多》(Mahābhārata),也記載於宇宙古史《聖典博伽瓦譚》的第一篇九章。
彼士瑪是潘度五子和杜尤丹共同的祖父輩,這是因為潘度五子和杜尤丹等原本都是庫茹族。杜尤丹的父親兌塔瓦施陀是王位繼承人的第一順位,卻因天生目盲而失去了繼承資格,王位轉由他的弟弟潘度繼承。後來潘度王早逝,他的孩子都尚未成年,無法接任王位,因此兌塔瓦施陀擔任了攝政王。
兌塔瓦施陀對王權的貪戀,助長了自己孩子們的野心。他希望兒子們贏得這場戰爭,確保再也無人挑戰他的王位。潘度的五個王子雖是王位的合法繼承人,在兌塔瓦施陀攝政期間卻受到無數打壓,在所有尋求和平的手段與談判都無效之後,戰爭成了無法避免的最後手段。
這是《摩訶婆羅多》中,庫茹之野戰爭背景;但戰爭真正發生的原因,是源於至尊人格首神奎師那的意願,祂要藉由這場戰爭以正義消滅不義、重建宗教原則,保護虔誠之人。
因此,彼士瑪的犧牲並非為了個人立場與世俗利益,也不是因為站錯邊的結果,而是一種無私的行為,他總是在本質上維護正法(dharma)與家庭和諧,教導我們,真正的棄絕和不執著,並非拋棄責任什麼都不做,而是以超然心態來履行它們。
戰場上,勝負已決。潘度王子們取得了最終勝利,大王子尤帝士提爾終於登上王位,看到這些正直、崇高的孩子們,歷經磨難後高貴地坐在他身邊,彼士瑪老祖父不禁流下慈愛的淚水。
他知道潘度王子們始終掛懷那些因戰爭失去了生命、父親、丈夫或保護者的人,戰爭所發生的大規模殺戮使他們內心備受煎熬。彼士瑪從另一個角度看待這件事,因此對尤帝士提爾王說,「唉,作為宗教人格化身的兒子,你們這些善良的靈魂受了多可怕的罪、多不估平的待遇呀!在那種苦難的情形下,你們本來難以倖存,但是婆羅門、神和正法都在保護你們。」
「時間是無法抗衡的力量。無論多麼強大的人,都最終會隨時間而逝。」
「正如風攜帶雲朵,每個星球上的每個生物體都受時間的控制。不可避免的時間所產生的影響有多奇妙呀!它是不可逆轉的。沒人能瞭解至尊主奎師那的計畫。你必須按其行事」
這是一段重要的教導。我們應如何看待苦難、磨難或艱難的境遇?我們該怎麼辦?
從物質和靈性資源來看潘度王子們什麼都不缺,生來優渥,不僅是人中豪傑,也相當善良、虔誠,卻依然遭遇許多不幸。對此唯一的解釋,就是因為時間代表了至尊主難以理解的意願,因此,當事情超出任何人的控制時,沒有必要感到悲傷。對不幸的經歷的感受,取決於觀察者的意識。外在情境可能很困難,但內在的情境卻可以自己選擇。
另一個重要的教導是:為死亡做準備。
有生必有死,死亡是人生的實情,但未必每個人都好好活過。你有為真正的自己,也就是你的知覺意識、靈魂的去處做準備嗎?因此,尤帝士提爾王提出了一個問題,「既然時間會帶走一切,那我們應該追求的是什麼?」
彼士瑪說:「人應該堅定地追尋生命的最高職責。不應該在無知中度過一生,想著年紀大了自然會知天命。死亡隨時隨地不期而至。因此,人應該立刻履行生命的職責。」
彼士瑪雖然擁有可以自己選擇離世時間的祝福,但他依然非常謹慎,他知道奎師那是至尊人格首神,是居住在每個人心中的超靈,他將心念專注於奎師那。他知道奎師那對死亡這一點也有承諾。
在《博伽梵歌》中,奎師那說,「在死亡時銘記著我離開軀體的人,立即獲得我的本性。這是毫無疑問的。一個人在離開軀體時無論記憶起什麼情景,就必會到達那情景。」(BG 8.5-6)
臨終時受什麼內容吸引,那內容就會成為來生的開始。人的一生思想積累起來會直接影響死亡時的想法,這一生製造著下一世。不可小看日常活中起心動念的重要性。彼士瑪教導了在死亡時成功改變自己存在狀況的最佳方法。
Hare Krishna!
★完整內容歡迎收聽 Podcast「因為愛,所以幸福」
【瑜伽經典故事】2. 彼士瑪老祖父的教導(臥英雄式-下)
我們應如何看待苦難、磨難或艱難的境遇?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m3fedf70030001xn9g0oeocc/platforms
※按下連結→按標題下第一個Firstory或APP→按下Play即可收聽
關於 羅莎瑞妮 (Rasarani)
擅長透過基於身心學(Somatics)之身體律動、瑜伽及靜心引導,多面向地協助從動中探索,從靜中覺察,增進個人意識與身心的整合與轉化。多次前往印度修習奉愛瑜伽哲學,喜愛分享瑜伽靈性生活與梵唱,並獲印度Mayapur高等教育學院授予Bhakti-Sastri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