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性導師講課【瓦譚講課】1. 業力之結(Karma-granthi)



19720818日,美國洛杉磯

講課靈性導師/ 聖恩 A.C. 巴克提維丹塔.斯瓦米.帕布帕德
A. C. Bhaktivedanta Swami Prabhupāda
譯者/ Rasarani Priya d.d.

「智者把銘記人格首神當作利劍,手握著它揮砍綑綁人的業報枷鎖。因此,有誰會對人格首神的信息置若罔聞呢?」 ——《聖典博伽瓦譚》SB 1.2.15

業力之結(Karma-granthi)。Granthi」的意思是結(knot)。就像一個人,如果他的手腳被繩索牢牢綁住,他就無法獨立行動。同樣地,我們也被物質自然的法則所束縛。物質自然的法則,就好比當我們犯罪時……我們無時無刻都受到國家的法律約束,不論是刑法還是民法,都不例外。

然而,刑法的約束更加嚴厲。當我們受到刑法的管制時,處境會變得非常痛苦。我們無法違反國家的法律,無論是刑法還是民法,都必須遵守。但如果我們違反的是民法,處罰並不會那麼嚴厲;然而,若我們違反刑法,那麼懲罰將會非常嚴酷。

同樣地,我們這些受制於身體的生命體…… 這個身體本身就是一種懲罰。但這些愚昧之人卻不知道,他們還試圖享受這個身體。這個由感官所構成官,所以他們感到滿足。就像豬一樣,經忘記了自己擁有的是一副豬的身體,因此註定會去吃糞便並生活在污穢的環境裡。但因為他獲得感官上的滿足——可以與其他母豬交配——無論對方是他的姐妹、母親還是女兒,他都覺得很快樂。

這就是豬的生活。豬很滿足,他不在乎。我們看到他的處境是多麼令人厭惡,在骯髒的地方吃糞便。我們能意識到他生活條件有多惡劣,但他卻非常快樂,心想:「哦,看看,多麼美好的生活啊!我正吃著最好的食物,毫無限制地享受性快樂。這才是生活啊!」

這就是幻象(māyāPrakṣepātmikā-Śkti,覆蓋、遮蔽。Āvaraātmikā-ŚktiPrakṣepātmikā-Śkti。物質世界的幻象力量有兩種形式:一種是āvaraātmikā,愚昧。當一個生命體生活在極其令人憎惡的狀態下,卻仍然認為自己「非常幸福」、「沒什麼問題」,這就是被幻象遮蔽了。

這就叫做 Āvaraātmikā-śakti(遮蔽能量)——真正的知識被遮蔽了。
而另一種能量則是 Prakṣepātmikā-śakti(拋擲能量)Prakṣepātmikā 的意思是,如果有人試圖擺脫這種物質束縛……

比如說,我們的學生們進入奎師那(Ka)意識,有人正來到我們這裡,這時幻象(māyā 就會在他內心低語:「哦,你為什麼要來這裡?這裡有這麼多的規則和限制,還是算了吧,放棄吧。」
於是他開始懷疑:「對啊,這到底是什麼?太荒謬了,我還是放棄吧。」

這就叫prakṣepātmikā,幻象的力量會將人拖回來。因為一個人越是罪惡深重、越是惡劣、越是人類中的敗類,幻象就越不會放過他。幻象會想:「哦,這個蠢蛋怎麼會來到這裡呢?他必須再多受一些苦,再受更多折磨,之後才可能被允許離開。」這就是幻象的運作方式,就像警察一樣,吃力不討好。

警察不是任何人的敵人,但是當對方是罪犯時,他們就會加以懲罰,把他關進監獄,甚至用棍棒毆打他。這就是幻象(māyā)的工作,一個吃力不討好的職責。沒有人會感謝警察,當警察毆打你時,你不會說:「非常感謝你。」不會,沒有人會高興。同樣地,幻象的工作也是一項無人感謝的任務,但她受至高權威所指派來執行懲罰。

只要一個人沒有意識到:「我的生命處於何種狀態?我到底在做什麼?」那麼這就叫做結(knot,被緊緊地綁住了。那麼,解開這個結的藥方是什麼呢?Yad anudhyāsinā yuktā。就像當你遇到一個非常緊的結,你拿一把鋒利的刀來切斷它,那麼這個結就會立刻鬆開。同樣地,這個結——物質生活方式的束縛——非常強大。《博伽梵歌》(Bhagavad-gītā7.14提到:Daivī hy eṣā guamayī mama māyā duratyayā,這個結的起點就是性慾。我們被這種性慾所束縛,最低層次的動物,如豬,也被這種性慾所綁住。

這個結的開始Pusa striyā mithunī-bhāvam etam(《Śrīmad-Bhāgavatam5.5.8)。這個世界之所以受物質自然法則的約束,原因就在於我們對性有強烈的渴望。不僅僅是人類社會,動物社會也是如此,性是核心動力。Yan maithunādi…

這些人如此努力地工作,因為他們的目標就是:「我要享受性快樂。」
就像你們國家的嬉皮士,他們放棄了一切,但性慾依舊存在,這是他們無法割捨的。他們捨棄了父母的財產、舒適的生活、一切都放下了,但性仍然留在那裡,他們無法放棄。這就是結(knot)的核心。「你要去哪裡呢,先生?你的結在這裡啊。」

因此,這個結(knot)非常難以斬斷,但這裡有個建議:「如果你拿起這把寶劍……」 

這把寶劍是什麼呢?「Yad anudhyāsinā」——持續不斷地誦念哈瑞奎師那聖名Hare Ka, Hare Ka,
Ka Ka, Hare Hare
Hare Rāma, Hare Rāma
Rāma Rāma, Hare Hare

這把寶劍是唯一的解藥。「Yad anudhyāsinā yuktā」——如果你拿起這把寶劍,那麼「karma-granthi-nibandhanam」——這個由業力(karma)所形成的牢固之結,將能被斬斷。

業力(Karma 指的是果報性的行為(fruitive activities)。我現在所做的一切,都在塑造我的下一個身體。
如果我現在像狗一樣行事,那麼我就會創造一個狗的身體,或者是豬的身體、樹的身體,甚至是半神(demigod)的身體。如果我行善(piously),那麼我就會創造一個半神的身體。

Janmaiśvarya-śruta-śrī(《Śrīmad-Bhāgavatam1.8.26——出生在富裕的家庭,享有財富、學識、美貌,這都是善業的結果。
但這仍然是結(knot),這並不是自由(freedom)。
就像你們這些美國的年輕人,你們出生於富裕的國家,有比我們印度人更富有的家庭背景。但這並不意味著你們擺脫了這個結,這個結依舊存在。

人們一直在努力,認為「透過物質進步,我們就能獲得幸福。」這就是「Durāśayā——「不切實際的希望(hope against hope)。」
Śrīmad-Bhāgavatam》(7.5.31)說道:
Na te vidu svārtha-gati hi viṣum。」

「他們不知道生命真正的目標是達到奎師那意識(Ka consciousness)。」不,他們不知道。他們認為:「只要我們增加更多汽車,我們就會幸福。」這就是幻象(māyā 但這不會有幫助忙的。這個汽車文明(motorcar civilization)將在百年內消失。 這個文明大約開始於一百年前,而科學家預測,石油將在五十年內耗盡,或者大約在一百年內,這樣的汽車時代就會結束。

所以,無論我們製造什麼,所謂的帝國、所謂的物質文明都將終結,最終都會消逝。這又是一個結,我們只是被它迷惑住了。

因此「奎師那意識運動(Ka consciousness movement)是什麼?」人們想:「我們應該擁有三打汽車、三打酒瓶……」這就是他們的文明。這就是業力的束縛(karma-bandhana)。Narottama dāsa hākura 歌唱道:

sat-saga chāi' kainu asate vilāsa
te-kāra
e lāgila ye karma-bandha-phāsa
[Prārthanā]


sat-saga chāi' kainu asate vilāsa
te-kāra
e lāgila ye karma-bandha-phāsa(《Prārthanā》)


這個結——業力的束縛(karma-bandha-phāsa)。Sat-saga,這就是 Sat-saga(真實的交往)。這裡就是Sat-saga——你們正在奎師那(Ka)的面前聆聽《Śrīmad-Bhāgavatam》,並且學習如何變得純潔。這就是 Sat-saga
asat-saga指的是那些沉迷於毒品、非法性行為、酗酒等種種行為,這些都是 asat-saga(不良的交往)。

廣告說:「來吧,這裡有香煙,『Kool』,讓你的大腦變得涼爽。」(眾人笑)「透過吸菸來讓大腦降溫。」(眾人笑)真是愚蠢。他們以為:「我在吸菸……」怎麼可能會涼爽呢?但他們還是去買「Kool」。這就是幻象。他正在吸火,卻認為自己變涼了。

他們以為:「我在吸菸……」這怎麼可能會讓人涼爽呢?但他們還是去買「Kool」。這就是幻象(māyā(笑)他們在吸火,卻認為自己變涼了。(眾人笑)而廣告還在不停地播放,這些蠢人(rascals)被廣告所迷惑,於是他們開始吸菸,以為這能讓自己變涼。是的,就是這樣。

這就叫做結(knot)。 以各種方式,人們都被束縛住了。實際上,如果有人是 Kovida…… 這裡使用了 Kovida 這個詞。 

Kovida」是什麼意思? Kovida 的意思就是「聰明」。所以,聰明人應該能夠識破這些騙局。就像稍微有點智慧的人一看到廣告,就能立刻明白:「這是什麼愚蠢的廣告?他在吸菸,卻說這能降溫?」這明顯是一個矛盾。

你會發現,這種矛盾無處不在。因為這些人不是真正的聰明人,他們只是自以為聰明。但真正有智慧的人,能夠看穿這些手段。

當一個人真正變得明智時,他就會開始提出問題:
「為什麼?為什麼我被置於這種痛苦的生活狀態?」
「我不想要這樣的生活,但它卻強加在我身上。」
「我不想死,但死亡就在那裡。」
「我不想生病,但疾病仍然存在。」
「我不想要這些,但它們卻強加於我。」
「我不想要戰爭,但徵兵局卻強迫我去。
為什麼會這樣呢?
這個「為什麼」的問題必須出現。這就是智慧。這就是《肯奧梵書》(Kena Upaniṣad),Kena=為什麼。

有一部《奧義書》(Upaniṣad)名為《Kena Upaniṣad》,探討「為什麼?」的問題。同樣地,當 Sanātana Gosvāmī 去見 柴坦尼亞大師(Caitanya Mahāprabhu)時,他也提出了這個「為什麼?」的問題:

Ke āmi, kene āmāya jāre tāpa-traya?」(《Caitanya-caritāmtaMadhya 20.102

「我是誰?為什麼我被置於這種痛苦的生活狀態?」這才是真正的智慧。Sanātana Gosvāmī 當時是位大臣,他很清楚:「我是位官員,民眾都崇敬我,認為我是非常博學之人。」

他對主柴坦尼亞(Caitanya Mahāprabhu)說:
Grāmya-vyavahāre paṇḍita, satya kari māni。」

「我的主啊,這些普通百姓,我的鄰居,因為我是官員,又被認為受過教育,我略懂一點梵文,和一些阿拉伯語,所以他們稱我為『Paṇḍita(學者)』,認為我是位學識淵博之人。」
「但坦白說,我甚至不知道『我是誰』。那麼,我受的教育又有什麼價值呢?我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誰。」

Ke āmi, kene āmāya jāre tāpa-traya?」
「我是誰/什麼?為什麼我被置於這種痛苦的生命狀態?」

這才是真正的智慧(intelligence)。貓狗雖然受苦,卻不會在意。「哦,我……」牠們只是遺忘了。你應該有這樣的經驗:一隻貓來這裡偷吃牛奶,你呵斥牠,把牠趕走,但過一會兒牠又回來,然後再回來。因為牠是動物。而人類與動物的區別在於……

比如說,這裡擺放著一道美味的菜餚,人類雖然渴望它,雖然心中充滿慾望,但如果沒有受到邀請,他就會等到聽到:「好了,你可以吃了。」但貓狗則不同,牠們不等邀請,直接搶來吃。這就是人類與動物的區別。動物無法控制慾望,而人類應該能夠控制自己。雖然人類也會感到飢餓,但他可以控制自己,出於禮貌與文明,他會想:「沒有邀請,我怎麼能吃?」

這就是區別。結論是:人類的生命是為了控制自己。不像動物那樣:「我想吃,馬上就抓來吃。」貓、狗、牛、公牛——當牠們見到雌性動物時會立即交配,他們不會受到懲罰。但如果你在街上公然強暴,立即就會成為罪犯。這就是區別。

動物與人類身上都存在著衝動,但人類應當受控制,這才是人類的生命。你自我控制越多,你就越趨於完美;你越是放縱,你就越像動物。這就是差別。

他們不知道。他們想要自由,但在自由的名義之下,他們卻變成了動物。 就是這樣,這就是當今的文明。然而,這裡提到「Kovida——真正聰明的人應該拿起這把劍,斬斷我們對物質享樂的執著。

這把劍是什麼呢?「Anudhyāsinā」。「Anu」的意思是「永遠(always)」,另一層意思是「跟隨(following)」。
所以,「Anu」既表示「時時刻刻」,也表示「跟隨」

「跟隨」的意思是跟隨靈性導師或遵循經典、以身作則的導師(ācārya)。
Ācāryopāsanam——「讓我學習導師的方式,看看導師如何行事,然後跟隨。」或者,「Anu」也可以指「持續不斷地(anukṣaa)」誦念聖名。「Anudhyāsinā——Asinā」的意思是「用劍(by sword)」。
Anudhyāsinā yuktā, karma-bandha-nibandhana。」
我們必須用這把劍來斬斷「業力的束縛(karma-bandhana)」。

由於業力的束縛(karma-bandhana),我們在不同的身體之間輪迴轉生。這並不是達爾文的理論。我是靈魂,我正在變換身體,我這一生就是在選擇我的身體。並不是物種透過自然演化而改變,這並不是「演化」(evolution)。事實上,所有類型的身體已經存在,生命體只是進入某種特定的身體。

事實上,靈魂是進入某種身體,而不是身體逐漸進化而來。舉例來說,如果我現在做了一些行為,使我下一世必須變成狗,那麼這就是我的懲罰。然後,我會進入一隻母狗的子宮,她會給我一個狗的身體。接著我出生,像狗一樣生活與享樂。這就是自然法則。這就是律法。並不是說我的身體會逐漸轉變。
                                        
所以,你可以變成狗;你也可以變成神。這在《博伽梵歌》中已經說明了:「yānti deva-vratā devān pitn yānti pit-vratā」(《博伽梵歌》9.25)。

所以,你現在正在創造你的未來身體。在此時此刻,你擁有人類的身體,這是一種機會。現在,你可以自己選擇,你將來要成為狗,還是成為神?兩者皆可。
Mad-yājino 'pi yānti mām: "Those who are devotees engaged in My devotional service, they come to Me."

Mad-yājino 'pi yānti mām——「那些從事我的奉愛服務的奉獻者,他們來到我這裡。」

當你前往神的居所時,你必須擁有與神相似的身體。就像如果你想進入水中,那麼你必須擁有像魚一般的身體,否則你無法進入水中。同樣地,當你進入靈性世界時,你需要一個與神相似的靈性身體。而如果你不想要這樣的生活,而是想毫無節制地享受感官快樂,那麼你就會得到豬的身體。

所以,自然對所有人都是開放的。你可以自行選擇,而不是被強迫的。你可以擁有你的選擇……因此,經典中說 Kovida——一個人必須明智,才能選擇:「我的下一世會是什麼?我要如何擺脫這種狀態?」
這就是整部韋達經(Vedas)的核心教導——如何擺脫業力的束縛(karma-bandhana),如何解脫一個又一個的業力之結(knot of karma)。

至尊人格首神奎師那(Ka)親自說道:
janma karma me divyam eva yo vetti tattvata(《博伽梵歌》4.9

只要有人真正理解何謂神,或何謂奎師那……不僅僅是「這裡有一位神」,不,他必須「tattvata——真實地了解神是誰。
現在有些無賴宣傳:「不需要書本,我就是神,你接受我吧。」那麼,沒有任何經典作為證據,我怎麼能接受你是神呢?

但人們真得很無賴,他們竟然接受:「好的。」然後跟隨這些人。他們已經變得像貓狗一樣,任何人說:「不需要透過書本、不需要透過知識經典來理解。我說,你就接受。」這些蠢人就會照做。

在科學世界裡,一切都有書籍。在任何一門科學中,你都可以看到。例如,在植物學中,書上會記載:「這棵樹有這些特徵。一棵芒果樹,它的葉子是這樣的,它的果實是這樣的,味道是這樣的……
化學也是如此。拿任何一種化學物質來說,都有其特定的特性。就像 氰化鉀(potassium cyanide——它沒有味道,而在化學特性中,並沒有提到它的滋味。為什麼?因為沒有人嘗試過它的滋味,因為一旦嘗試就會立即死亡。
氰化鉀就是這樣。在化學中,會描述:「這種物質的顏色是這樣的,味道是這樣的,反應是這樣的……

所以,每樣事物都有檢測。但這些愚蠢的人沒有做任何測試,就接受另一個蠢人為神。Caitanya Mahāprabhu當被問到如何接受某人為神時,他回答說:「在 《經典》(śāstra 中有記載神的特徵。如果這些特徵相符,那麼祂就是神。」這些無賴卻說:「不需要經典。我說我是神,你接受就行了。」

人們竟然就這樣接受了。看看這些人有多愚蠢無賴。一定要有檢測。我們接受奎師那(Ka)為神,不是盲目地接受,而是經過檢驗。祂的特徵已經記載在經典之中。

因此,我們接受神,不是憑藉盲目的信仰,而是透過檢驗。雖然我們無法親自檢驗,但《經典》(śāstra)提供了檢驗的機會。我們接受精神導師(spiritual master),也是經過測試(by testing),而不是憑藉盲目的信心。不,絕非如此。

根據韋達(Vedic)的指示:
Tad-vijñānārtham tasmād guru prapadyeta
jijñāsu śreya uttamam
śābde pare ca niṣāta」(《Śrīmad-Bhāgavatam11.3.21


這些是*真正的精神導師(guru)應具備的資格與特徵。
Śābde pare ca niṣātam——他對於超然的科學(transcendental science)擁有完整的知識。
如果沒有經典,他怎麼可能擁有這些知識?如果沒有聽聞來自更高權威的教導,他怎麼可能了解?

所以,一個人必須要有智慧。只有這樣,他才能夠擺脫這個結,這個物質生活的堅固之結,透過yad anudhyāsinā這把武器來斬斷它。那這把武器是什麼呢?
Chindanti ko...——Chindanti」的意思是「斬斷」;「Kovidā」的意思是「明智的人」。
Tasya ko na kuryāt kathā-ratim」(《Śrīmad-Bhāgavatam1.2.15
Kathā-ratim—— 一個人應該有足夠的智慧去理解,或至少聆聽奎師那的話題(kathā of Ka)。你只需要做這一點。

就像你們現在坐在這裡,你們不需要通過碩士(M.A.)或博士(Ph.D.)考試。神已經賦予了你們耳朵,你們只需要坐下來,聆聽來自覺悟的之人的教導。話語已經存在,信息也已經存在。正如《聖典博伽瓦譚》,特別是《博伽梵歌》。

一切關於神的知識都已經存在,你只需要透過聆聽來理解。你所需要做的,就是增加你對聆聽的渴望與依附,這就是唯一需要的資格。不是說你必須先通過碩士(M.A.)考試,然後才能來這裡學習並理解。不是的。只要透過不斷地聆聽、聆聽、再聆聽,你就會變得精通。這就是「Kovida——真正的智慧。

這個方法已經被Caitanya Mahāprabhu所認可:
Sthāne sthitā śruti-gatā tanu-vā-manobhi」(SB 10.14.3
「你可以留在自己的位置,但你應該嘗試從覺悟的靈魂(realized soul)那裡聆聽超然的訊息。」

如果你這樣做,那麼逐漸地,你將會被啟發,你將能夠解開這個物質束縛的結。謝謝你們。
 
聖恩 A.C. 巴克提維丹塔•斯瓦米•帕布帕德
一代宗師——聖帕布帕德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韋達/吠陀(Vedas)學者,也是正宗的師徒傳承中最具代表性之當代靈性導師。其所譯註的《博伽梵歌原意》有別於其他版本,為梵文原作嚴謹的翻譯與詳實的評註。
 
 
  • 完整內容歡迎收聽 靈性導師講課
【瓦譚講課】1. 業力之結(Karma-granthi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m78mird9004001uqefafg2us/platforms

按下連結按標題下第一個FirstoryAPP→按下Play即可收聽

★ Podcast收聽  一代瑜伽宗師—聖帕布帕德講課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izyqfvx0csq01vmfhudgv0g/platforms

關於 羅莎瑞妮 Rasarani
擅長透過基於身心學(Somatics)之身體律動、瑜伽及靜心引導,多面向地協助從動中探索,從靜中覺察,增進個人意識與身心的整合與轉化。多次前往印度修習,喜愛分享奉愛瑜伽靈性生活與梵唱,並獲印度Mayapur高等教育學院授予Bhakti-sastri學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