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知識專欄
到了一定的年紀,漸漸就要領悟「忙」就等於「心亡」。心走丟了,你就不再完整,不斷的想在關係、金錢、名利中找到自己而徒勞無功。心回家了,地圖就完整了,生命也就不需要刻意多做些什麼。
有「捨」,心才會有多餘的空間可以放下重要的東西,所以對於靈性沒有營養的東西,面對之後就應該義無反顧的丟掉!這才是對受盡磨難、得來不易的心量最大的敬意。
「深信因果」的實踐是要從日常的身、口、意來行持。在自然規律中,因、果必然是相符的。你不可能希望精神飽滿,卻每天熬夜。渴求解脫,卻在輪迴的「我」上不斷執著和攀緣,這樣是無有是處的。
一直以來都想談談關於冤親債主的議題,剛好今天有學生問到類似的問題。在經過對方同意後,將對話的內容讓大家一起參考學習。
「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學過唯識學或上過我課程的都應該聽過這句話,這是一種「業感緣起」的思想,也就是生命一切的因緣都是由業力所召感而來的。
我在上課的時候經常說「生命的底蘊是苦」,這句話是「現象」上的真實,但大家不要把焦點放在「苦」上,而是要去思考為何如此?簡單的來說就是八個字:「因惑造業,因業受苦」。
有一個人走完一生後,見到上帝,便哀傷的對著上帝說:回頭看我這一生是如此的孤獨,我總是向你禱告,而你從來不回應我。我一生的道路,只有我一個人淒涼的腳印!
入世的情懷是當你走在路上的時候,願意傾聽微風在你臉龐的低語。一邊聆聽一邊感受著它們歷經了凡囂的馬路和靜謐的小道才來到你的耳邊休憩。
靈性需要的不是頭腦的知識,而是洞見。洞見無法從書本、課堂、他人的建議中獲得,而是需要從生活實踐中被澈見。
文字和語言只是作為二元對立世界觀念澄清和定義而有的工具。在我們還無法張開眼睛的時候,它是避免我們碰撞很好的指引工具。但當我們張開了眼睛,它就很有可能會變成一種干擾。所以,沉默和寧靜是「見道」必要的品質
意義的建構都是為了在有限的生命中找到一個安頓的歸屬。但如果將意義放在會變化的生命、自然界上,那麼追尋再多的意義都不會有一個永恆的安頓,這也是虛無主義的根源。
不要渴望你沒有的東西,而是照顧你已經擁有的一切。把習以為常的所有,重新拿出來品味,如吃飯、呼吸、放空⋯在觸手可及的地方體會幸福。而不是在追逐遙不可及或失去的對象上耗竭心力,這就是生活中的「安寧」。